跨越天地,共赴山河。9月19日,“茅臺1935·尋道中國”(第三季)北緯30度線科學探索活動在西藏林芝圓滿收官。從東海之濱的上海啟程到世界屋脊的林芝,茅臺1935與中國國家地理,共同攜手社會各界嘉賓、茅友代表一起領略北緯30度線的壯美風光與神秘文化,探尋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之道,織出一幅幅壯麗的文明圖景。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副社長孫櫻,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副、“茅臺1935·國之大醫”管委會主任魏剛,“中醫藥現代化專項”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劍鋒,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廣聯合會美術書法攝影委員會副會長、西藏自治區美術家協會名譽主 席唐天源,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副主 席、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何加林;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莉,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貴超出席活動。
過去兩年,茅臺1935攜手中國國家地理,先后以云南騰沖、河南開封為起點,沿“胡煥庸線”和“大運河”尋道中國,共鑒祖國大美河山。2025年,接續揚帆啟程,以“北緯30度線”這條穿越自然奇觀與人文遺跡的“神奇緯線”為軸,從東海之濱出發,一路西行,領略了上海的開放與速度、蕪湖的開拓與新勢能、武漢的包容與視野,雅安的澎湃與柔情,以腳步丈量山河,以匠心感悟自然之美、人文之韻、發展之勢。此番,到達Z后一站——西藏林芝,在雪山下“喜”相逢,共同畫上今年尋道中國的圓滿句號。
致辭中,王莉圍繞“茅臺1935·尋道中國”北緯30度線科學探索活動一路走來的自然、人文、社會等方面的所見所感,以《跨越北緯30度的雄奇壯麗 共赴山河 共赴美好》為題作了分享。
——和諧共生,循“順天”之律。北緯30度線,是我國自然地理格局的典型縮影。它自西向東依次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地形切割劇烈的川滇生態屏障和長江流域生態走廊,構成了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關鍵組成部分,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水資源供給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江海交匯”的上海、“山水湖澤”的蕪湖、“百湖江城”的武漢、“華西雨屏”的雅安、“雪山桃源”的林芝一樣,生長在這一緯度帶的茅臺,始終以“生態共鳴”之姿,將“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茅臺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工作主旨,全力構建“水土氣微”共生的生態系統,切實提升茅臺“含綠量”,筑牢茅臺生態屏障。茅臺1935,正是這一生態屏障的饋贈者。在“順天應時、因地制宜、循法而成”的指引下,臻選不同產區、酒齡、等級的基酒,共同釀就這一瓶充滿基酒多樣性的生態佳釀。
——一脈相承,循“敬人”之脈。北緯30度線,是我國中華文明發祥與演進的核心腹地。它不僅孕育了史前時期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先秦時期的荊楚文化,秦漢至明清時期的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等眾多璀璨文化,見證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變遷,還積淀了人類探索、適應并利用自然規律的極 致智慧。與“海納百川”的上海、“鐵畫銀鉤”的蕪湖、“通衢薈萃”的武漢、“茶馬古道”的雅安、“梵音凈土”的林芝一樣,生長在這一緯度帶的茅臺,始終以“文化共脈”之基,秉持“順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企業價值觀,以“敬業、精業、樂業”的工匠精神為內核,“尋色、尋古、尋醴、尋味”的中華傳統文化發掘與傳承為延伸,持續提升茅臺“含文量”,做深“中國酒文化的極 致”。茅臺1935,正是這一極 致文化的踐行者。它循著歷史而來、取匠心而作、向美好而生,共同釀就這一瓶充滿人間喜樂的人文佳釀。
——志同道合,循“共創”之勢。北緯30度線,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帶。它以長江黃金水道為天然紐帶,串聯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與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等國家戰略重要承載區,形成了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走廊”。與“東方明珠”的上海、“皖江智核”的蕪湖、“光谷芯城”的武漢、“綠色經濟”的雅安、“能源寶庫”的林芝一樣,生長在這一緯度帶的茅臺,始終以“價值共創”之勢,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方向,在保有茅臺以釀造生態為核心的傳統生產力內核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提升茅臺“含金量”,為消費者、股東、員工及各相關方創造Z大價值。茅臺1935,正是這一價值創造的貢獻者。它繼承了茅臺“起源于農耕文明、依賴于生態文明、崛起于工業文明”的基因,相信未來也會在數字文明的創新中,共同釀就這一瓶生生不息的發展佳釀。
孫櫻在致辭中表示,從“胡煥庸線”出發,沿著大運河,再循著北緯30度線,中國國家地理與茅臺1935,共同探索著中國大地上的人文地理密碼,探索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何以美酒慶祝著美好的生活。至此,“茅臺1935·尋道中國”科學探索活動已經走過了三季,我們擁有了相逢南北山河,跨越東西雙壁的地理廣度;擁有了跨越人間四季,從春花綻放到冬雪飛舞所連接的時間長度;更擁有了串聯千年文明、叩問深厚文化遺產所組成的人文深度。沒有一杯酒,如茅臺1935,將山河的壯闊與文明的深厚,凝練得如此醇厚;也再沒有一杯酒,如茅臺1935,能讓我們品出萬里山河的遼遠、千年歷史的回響,與屬于每一個人的路途與篇章。跨越天地,共赴山河,2025年,這瓶香醇的美酒,與我們一同奔赴了廣闊的遠方;而2026年,我們也必將前往一個更遼闊的天地。
跟隨《中國國家地理》的鏡頭,從南迦巴瓦的日照金山,到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奔騰,再到魯朗林海的牧歌,走進林芝站的科學探索之旅,共同去感受、體驗、探索林芝之美。活動中,中國國家地理科學探索總監劉洋博士從林芝的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揭曉了本次林芝站的科學探索成果。
以美酒致敬山河,以大愛回饋社會。自2023年3月茅臺1935全國經銷商、貴州茅臺公益基金會、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茅臺1935·國之大醫”公益基金,已累積募捐2300萬余元,捐資助力尋道沿途城市當地中醫藥事業發展事業。活動現場,“茅臺1935?國之大醫”公益基金向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捐贈50萬元,為林芝醫藥公益事業貢獻力量,以仁愛之心,匯聚向善之力,致力彰顯大山一般的責任與擔當。
從平原上海到雪域林芝,有山海的壯闊,也有人文的溫度。活動中,與“茅臺1935·尋道中國”一路同行的中國高原畫派藝術家唐天源、何加林特意為茅臺1935創作了書畫作品并贈予茅臺。他們用腳步丈量高原,用畫筆訴說西藏故事,而茅臺1935尋道中國同樣以美酒對話山河,以科學探索的方式探尋壯美中國。
從胡煥庸線到中國大運河,再到北緯30度線,茅臺1935每一程的探索,Z終都凝結成了聯名文創酒的匠心之作。在激動人心的文創酒發布儀式上,王莉將文創酒帶上舞臺,放置在啟動裝置之上,在全場領導嘉賓的倒計時中,茅臺1935·中國國家地理文創酒“北緯30度”正式發布。
茅臺1935·中國國家地理文創酒“北緯30度”以“地理科學 + 人文場景 ”構建雙螺旋繪畫敘事體系,通過“地球緯度中國切片”蒙太奇的手法,以插畫長卷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尋找融合之美,當消費者握持酒瓶時,指尖觸摸的不僅是釉色與肌理,更是長江的奔涌、高原的罡風、文明的褶皺,這既是一瓶酒的誕生,亦是一段跨越半個中國的尋道之旅的微縮史詩。
文創酒外觀設計以北緯30°地形地貌走勢為基底,通過藝術化提煉與美學優化,將三級階梯可視化呈現,讓觀者從輪廓線條中,即可感知到地勢的起伏與壯闊。并以中國衛星地圖地貌原色為基底,立足北緯30°,擷取地貌復原色——“海水藍-平原綠-高原黃-雪山白”四大代表色,通過設計提煉與美學優化,將三階梯由低到高的變化,以四色層次漸變的形式應用在瓶身之上,不僅精準還原了地理高差變化,更以直觀的色彩語言構建出地理辨識度,讓消費者一眼即可感知到地勢的起伏與壯闊,契合北緯 30°獨特的地理風貌。
活動緊密結合藏區文化,以豐富多彩的節目演繹了一場視覺盛宴。開場舞蹈《文成所愿》,由文成公主故事改編的藏戲表演,讓大家深刻感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詩朗誦《奔騰不息的雅魯藏布江》,從詩歌中感受藏區的燦爛文化和自然萬物;情景演繹《致敬我們的318》以國民公路318為脈絡的尋道之旅,感受這條路上震撼心靈的感人故事和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歌曲串燒展現了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經濟社會全 面發展,民族團結日益鞏固,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畫面。
從2023年到2025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茅臺1935連續三年開啟科學探索之路,探尋了中華大地的“人地格局”,探訪了千年大運人間煙火的“人生喜事”,見證中國生產力與新經濟的“地理跨越”。活動Z后,中國國家地理副總經理肖圣松發布茅臺1935尋道中國第四季主題。2026年,將以“中國節氣之旅”為主題,踏上新的尋道征程,與中華文明“基因”對話,繼續向未來前行。
茅臺1935的“尋道”之路始終貫穿著茅臺“順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企業價值觀。這份價值觀,既融于茅臺1935的匠心之中,更烙印在“尋道中國”的每一段旅程里。正如茅臺始終堅持長期主義,恪守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質,注重生態保護,致力于成為求真、求善,有溫度、有擔當的企業。
茅臺集團、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國家地理有關單位人員,茅臺酒及茅臺醬香系列酒經銷商代表,以及媒體代表等參加活動。(來源:茅臺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