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探尋商業興衰背后的規律,預見商業的走向,是創業者、投資者的必修課。而研究消費品巨頭的興衰史,無疑是探尋商業規律的基本方法之一。
天圖投資在消費領域深耕10多年,投出了眾多經典案例,逐漸積累起一些商業洞察和理論解釋。
天圖投資合伙人李康林首部著作《新消費時代:獨 家揭秘18個消費巨頭的經營之道》既是他本人對投資和商業思考的總結,也客觀而立體地還原并解構了眾多新消費品牌的戰略選擇和探索歷程。
該書不但享有深度商業案例教科書美譽,還得到了天圖投資CEO馮衛東、江小白創始人陶石泉、霸蠻創始人張天一、虎嗅網創始人李岷等大咖的聯袂力薦,成為虎嗅Pro會員內部專欄,被75萬人訂閱學習。
此次,記者特挑選了其中部分章節,讓您先睹為快。
在品牌勢能中,難以打破、強大的勢能是國家勢能,對消費品品牌同樣適用。大多數國家勢能是經過幾百年建立的強大護城河,比如白酒品類就屬于我國的國家勢能。與生俱來的品類國家勢能,很難被一個公司、一個品牌撼動。
威士忌的品類勢能顯然應該屬于蘇格蘭,更不用說很多國家還因此建立了更多專屬門檻。比如“香檳”,無論你怎么嚴格地遵循傳統工藝,仍然只能是法國的那塊區域出產的才能被稱為“香檳”。
但三得利用了百年時間,歷經三代領指者,在講究陽光、水源、溫度等硬性物理條件的威士忌品類市場,打破了蘇格蘭在這一品類的影響,建立了五大威士忌產區之一,三得利旗下的山崎、白州和響三大品牌也成為威士忌的代表。
2018年,三得利酒精飲料部門的收入(不包括消費稅)為7494億日元(同比增長3.7%),收入(包括消費稅)達到1.0159萬億日元(同比增長3.1%), 營業收入為1330億日元(同比增長4.8%)。
威士忌是一個很典型的西方酒品類,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五大威士忌產區中,其中之一反而在位于亞洲的日本。
日本的酒飲文化,被大眾熟知的或許是朝日的生啤或麒麟的一番榨。但其實,三得利在2014年超越麒麟成為日本大的酒企。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家擁有將近120年歷史的日本大酒企并不是起家于生產傳統的日本清酒。相反,它起家于生產紅酒和威士忌這兩個“外來”品類,尤其在威士忌領域,三得利占據了日本威士忌市場將近50%的份額。
1、“赤玉PortWine”紅酒:
消費浪潮下誕生的日本民族品牌
在做威士忌之前,日本三得利的公司董事長鳥井信治郎(簡稱:鳥井)就已經依靠一款紅酒“赤玉PortWine” 進入酒飲市場。1907年,“赤玉PortWine”推向市場。到了20世紀20年代,它已經占據了日本葡萄酒市場60%以上的份額。
在某種程度上,“赤玉PortWine”的成功影響了鳥井后來在威士忌領域的商業嘗試,并且葡萄酒生意為其在早期威士忌領域的商業嘗試提供資金方面的“輸血”。
我們來看看鳥井是如何打開葡萄酒市場的。
“明治維新”后的日本,西方生活成為人們的向往。尤其是當時的年輕人,對新鮮的外來事物抱有巨大的熱情。大量來自西方的文化和商品一擁而入,咖啡、牛奶、啤酒還有洋酒都成為日本人餐桌上“摩登”的代表。
1899年,20歲的鳥井在大阪市開設了鳥井商店,主營西班牙進口葡萄酒業務。
據《三得利百年志》記載,鳥井之所以選擇葡萄酒業務,是因為當時洋酒主要被上層社會拿來當藥用,與百姓無緣,鳥井決定通過商業手法讓葡萄酒深入民間。
但他首先遇到了口味上的問題——“水土不服”。和傳統的日本清酒和燒酒不同的是,歐洲葡萄酒含有大量丹寧,這使得日本大眾在品嘗鳥井的產品時感覺又澀又酸,直接導致產品大量滯銷。
此時,“創業新手”鳥井需要做出一個選擇:是用足夠大的精力和投入來培育、教育大眾市場還是主動迎合市場根據需求改良產品?
長達八年的市場冷淡反應促使鳥井選擇了后者:嘗試自己研發、生產更適合日本人口味的葡萄酒。
1907年,“赤玉PortWine”的葡萄酒被正式推向市場,鳥井商店的生意也迎來轉機。
“赤玉PortWine”
“赤玉PortWine”的產品研發參考的是葡萄牙本土特產波特酒。波特酒因為含有極高的糖份,能夠有效地隱藏丹寧的酸澀口感,在鳥井看來它非常具有在日本流行的潛力,事實也證明這種選擇和判斷是正確的。
和口味偏酸澀的歐洲葡萄酒相比,“赤玉PortWine”的口感微甜,更符合日本人的口味。為了更突出“赤玉PortWine”在口味上的改良和本土化,鳥井將宣傳標語定為“世上獨此一家,專為日本人打造”。
在20世紀20年代,“赤玉PortWine”在日本的葡萄酒市場上已經獲得了優勢:一度獲得了超過60%的市場占有率。1921年,鳥井商店又進一步升級成了“壽屋股份公司”(簡稱壽屋)。鳥井本人在葡萄酒領域獲得成功之后,也開始計劃挑戰洋酒的另一大系列——威士忌。
2、延續葡萄酒的成功經驗
因地制宜做威士忌
1923年,鳥井在京都西南的山崎興建了日本第1家威士忌釀造廠,并聘請了當時年僅29歲的竹鶴政孝擔任廠長(竹鶴政孝被稱為日本威士忌“第1人”,早期曾赴蘇格蘭學習威士忌制造工藝)。
1929年,鳥井和竹鶴政孝推出了第1支日本國產威士忌“白札”,廣告語是“有了它,你不再需要舶來品”,和“赤玉PortWine”在市場營銷上的風格異曲同工。
在產品方面,“白札”也遭遇了和鳥井商店早期同樣的困境:憑借傳統蘇格蘭技法制造出的“白札”有濃重的煙熏味(當時,日本消費者認為烈酒入口應該是甘甜的),導致初期市場反饋并不好。
和當年推出葡萄酒一樣,鳥井決定通過對產品進行改良,降低泥煤煙熏味,做出更適應日本人口味的產品。而竹鶴政孝堅持先完善日本的威士忌制作技術,生產原汁原味的蘇格蘭威士忌,慢慢培育市場。也因此,鳥井和竹鶴政孝兩人分道揚鑣。
1932年,壽屋陸續推出了一系列試驗產品,并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饋。
1937年,同樣又是八年時間,鳥井正式推出了第1款符合日本人喜好的調和威士忌“角瓶”。相比于蘇格蘭威士忌,日本威士忌的口感更輕柔、更適合亞洲人的口味,也成為一代經典產品。
無論是“赤玉PortWine”還是“角瓶”,二者的成功其實都在印證了同一個原則——因地制宜。
1.產品改良
當新浪潮來臨時,新品類可以抓住機遇乘勢崛起,但也要解決如何“本土化”的問題。是教育本土市場還是改良迎合,需要決策者權衡。更重要的是,本土化生產后帶來的成本降低可以讓產品以更高的“性價比”進入大眾消費市場。
2.民族品牌
這是從用戶心理角度出發來說的,民族品牌紅利其實滋養了很多經典品牌,不僅僅是在日本。若能將民族文化特質真正地用在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上,對新品牌來說,就有了獲取“傳統主流市場”關注的機會。
無論是做產品改良還是堅持通過好的產品來培育市場,做法本身其實沒有對錯之分。鳥井通過改良威士忌獲得了成功,竹鶴政孝在緯度和氣候都與蘇格蘭十分接近的北海道創辦了 Nikka 威士忌,繼續保持傳統的蘇格蘭風味,而Nikka 正是三得利在日本威士忌酒界大的對手。
3、尋找消費增量
——三得利的國際化
1990年前后,三得利在公司內部提出了一個“從頭審視威士忌制造技術”的計劃,意在改變過去那種重度依賴技術人員經驗和直覺的生產方式,用更加科學的方式提升產品品質。同期,三得利的競爭對手Nikka也提出了“生產出超越的威士忌”的口號,正式宣布開始提升產品品質。
品質提升除了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關注的事情之外,還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日本當時國內經濟低迷,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威士忌市場逐漸走向低谷;進口酒關稅下降使得更多外國威士忌品牌進入日本市場。
為了和成熟的歐美威士忌品牌進行競爭,嚴格的品控和產品開發能力自然成了企業發展的基礎。
2001年,Nikka的“Single Cask余市10年”和三得利的“響21年”在2001年的“Best of the Best”大賽中分獲第1、第二后,日本威士忌開始在國際烈酒大賽中頻頻獲獎,也開啟了日本威士忌產業化的新階段。憑借獨特的口感風味以及極富底蘊的東方文化,日本威士忌開始被威士忌愛好者深深喜愛。
日本威士忌的 WWA 得獎情況
當歐美興起的手工雞尾酒浪潮于2010年帶動了威士忌的銷量時,日本威士忌已經在國際威士忌比賽中嶄露頭角。至此,日本威士忌也順理成章地進入到了國際市場。
從蘇格蘭威士忌的“東方學徒”到成為世界威士忌的主流品牌之一,日本威士忌產業只擁有不到百年的歷史。它的成功證明了,如果能夠吸收世界威士忌產業的優異經驗、在生產工藝上向成熟品牌靠齊,同時再結合東方特有的文化底蘊形成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力,作為新生力量同樣能夠做出全世界消費者喜愛的威士忌產品,從而獲得市場的認可。
4、多樣化背后是
“試試看,不試怎么會知道”的企業DNA
三得利的酒生意版圖遠不止葡萄酒和威士忌,除了將自己經營的酒生意多樣化之外,還進入了更廣泛的飲料市場,成為一個銷售額超1300億元的日本大食品企業。
1981年,三得利將我國烏龍茶快消品化,并通過 10 年時間將其打造為健康飲料市場的代表性茶品。
1992年,三得利推出了“boss牌”罐裝咖啡,并重金聘請“黑衣人”湯米·李·瓊斯代言至今。
2004年,三得利在茶飲料領域又推出了綠茶飲料“伊右衛門”,開始涉足日本的傳統茶飲料市場。
三得利還看中了利口酒(餐酒)市場,推出了調和雞尾酒——微醺,在女性消費者群體中大受歡迎。
從大的商業邏輯上分析,多樣化可以說是三得利沖破單一品類天花板、尋找增量市場、分散經營風險的策略選擇,而這些事情背后也離不開被三得利家族世世代代奉為企業 DNA 的一句話——“試試看,不試怎么會知道”。
作者介紹
李康林
天圖投資合伙人。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長江商學院EMBA。作為我國年輕的保薦代表人,先后在東方證券、國金證券從事投資銀行工作。2010年至今,任職于天圖投資,專注大消費行業股權投資,主導投資了愛回收、鮑師傅、瘋狂小狗、飯掃光等項目。(文章來源:酒業家)